【导读】仔细梳理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体外合并”是一把“双刃剑”。
继成功跻身“四强”之后,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中资翘楚能否持续为行业带来惊喜?未来的国际“N大”能否刻上中国事务所的名字?“是时候大练内功了。”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吴溪认为,中资所近几年先后通过密集合并、强强合并实现了规模化。但是,事务所从大到强还需要一个过程。
仔细梳理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体外合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会加快生长速度并逐渐健全内部治理;利用不当,会使事务所本身尚未完善的内部治理更显脆弱,甚至带来毁灭性冲击。
国际“四大”的启示
80多年前,《财富》杂志首次推出会计师事务所排行榜,“八大”凸显。随后,“八大”合并为“六大”,“六大”合并为“五大”。2002年,伴随着“五大”之首安达信的破产,“四大”格局形成至今。
长期跟踪研究事务所发展规律的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李晓慧认为,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最终演变为国际“四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多年来积淀的技术优势。
国际“四大”以各自研发的技术模块以及对前沿会计审计问题的研究为核心,凝聚成知识库这一最宝贵的资源,成就了国际“四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发展模式。
此外,尽管面临的诉讼不断,统一的质量管控体系尤其是对分支机构、分部的质量管控也是国际“四大”抵御风险、保持高质量审计的法宝。
在吴溪看来,当前,中资大所在规模上与国际“四大”中国成员所逐渐接近,然而,国际“四大”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拥有的“软实力”———将相对成熟的内部治理机制不断复制,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品牌、人力资源、客户资源、风险管理等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而且,合并后的事务所家业越大,越需要一套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来理顺内部关系、提高业务质量、降低业务成本。”吴溪解释,事务所规模越大客户越多、存在的风险点就越多,带来的隐患也越大。
如果不控制好每个项目的执业风险,风险或将转嫁到更多执业人员头上。
透过国际“四大”的发展历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只是规模上的做大,而缺乏好的治理机制,那么这种“做大”只是形式上的庞然大物,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