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京审首页 > 事务所资讯 >

中小券商挖墙角 会计事务所忙圈地

2013-06-05 15:44
IPO自查和证监会复核结束后,新一届的发审委也随之成立,IPO发审和发行何时开闸,如今已只剩下时间问题。IPO的重启,对于很多普通投资者来说,或许仅仅只是多了一条打新的投资渠道,更多的是充满对未来市场抽血的担忧,然而对于这条利益链上的很多中介机构来说,他们早就对IPO的重启望眼欲穿,一场全新的资本盛宴的入场券角逐早已提前开演……   发行人:苦了几年就等这天
  在有些拟上市企业看来,IPO开闸,是迫不及待、急在眉梢的事情。因为上市与没上市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天堂与地狱间的区别。
  “要不饿死,要不富死。有没有成功实现IPO对一些企业而言是关乎存亡的事情。”有多年从事IPO的业内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说。
  对于发行人来说,上市之前咨询费用也许算不了什么,巨额的财经公关费用和广告投入才是最主要的支出,而这笔支出,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这对于一些年利润只有区区千万级的创业板企业而言是个巨大的财务负担。如果将这笔账计在发行人头上,财务报表必定异常难看。因此圈里人都知道,很多时候,发行人上市前的公关费用和广告费用,都是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买单,这样一来,就不会将成本转嫁到发行人头上,发行人也因此能够取得更漂亮的财务报表,这样有助于增加IPO过会概率。
  而且,为了给上市前制造良好的业绩,不少公司上市前极力压缩各项成本,缩减员工工资,因此上市之前,大部分IPO企业都在勒紧腰带过日子,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层,对于上市圈钱早已望眼欲穿。
  而北京商报记者也在某个采访场合,听到某机构人员接电话时对手中项目企业的言论。该机构人员对电话那头的人说:“企业现在面临的困难是一时的,咬咬牙,等到IPO筹来钱后,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实际上,抱有等待IPO筹钱度日心态的企业绝非上述一家。一位多年从事辅导企业上市的中介机构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伴随国内企业出口数据的下滑,一些依靠外销程度较大的企业在资金链上已感到一定压力。但企业一旦IPO上市,往往可以给拟上市公司带来大量募集资金甚至获得超募资金。
  在此前的IPO活动中,超募现象一直被认为是国内IPO顽疾之一。由于动辄就是超过数亿元甚至获得比原募集资金更多的超募资金,从而导致拟上市公司认为IPO是个一本万利的天大好事。从没钱到富得流油往往就在一夜之间。
  因此,一些企业在经历了经济持续疲弱的2012年并感受自身现金流的压力后,越发希望能够通过IPO渡过难关。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市场承受能力达到边际,超募现象在去年有所减缓。iFinD数据显示,2012年IPO拟募集资金1017.9亿元,实际募资950.6亿元,平均每家拟上市企业少募集了4673万元。“市场认识到了IPO抽血的力度,从而使IPO募资活动从狂热逐渐恢复冷静。而在市场缺乏承受能力的时候,IPO活动也被实际中断了。”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工作人员表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