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京审首页 > 事务所资讯 > 行业资讯 >

三公经费审计署最详细

2013-04-25 15:25

今年的“三公经费”来得比往年都要早一些。4月18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亮相的同时,财政部、审计署、国家发改委等80多个政府部门也向社会公开了自己2013年的部门预算。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自2010年首次公开部门预算起,今年已经是中央各部门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的第四个年头。   

“比之去年,今年"三公预算"又出现一定幅度的减少,这说明中央政府"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部署得以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系主任曾康华说。   

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人民币,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尽管减少的数额不大,但这一势头足以引起各界关注。   

研究多年“三公经费”的公共预算观察人士吴君亮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如是评价今年公布的情况,“公布的时间提前了一些,步调统一了一些,公开的形式比去年规范了一些,公布的内容页比去年细了一些。”   

“提前了发布时间,还同时公布了预算和"三公经费",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对预算情况进行比较,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此事。”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如是评价。   

审计署做得最好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79.69亿元,包括因公出国(境)费21.3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99亿元,公务接待费14.34亿元。   

与2012年预算执行数80.95亿元相比,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1.26亿元。   

从目前各部门公布的内容来看,叶青认为,审计署一直是做得比较好的部门。从公布的报告看,审计署对“三公经费”的每个部分都有详细说明,比如列出公务出国的团组、人次、领导级别、是否带翻译等具体内容;对公车费用的具体构成、平均每辆车的运行维护费用进行了说明,甚至对2012年平均每辆公车维护成本上涨了1100元的原因也进行相应的分析。   

尽管中央部门预算报告规定可以细到“项”,但叶青认为,预算到“项”还不够,还可以进一步细到“目”,比如在公车这个事情上,如果能够公布有多少辆车、车的款型、多少司机等,就可以算出人均、车均的具体费用,将有利于增强预算的信服度。   

叶青对今年财政部公布的“三公经费”比较认同,“这次财政部的报告不但细化了指标还有更清楚的说明。”财政部在预算报告里提供了名词解释,例如对每条内容的类、款、项属性加以说明,使普通人也能看明白预算报告的内容。从数据的内容上,让群众切实看到了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有所削减,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叶青也指出,今年“三公经费”公开仍存在不足。比如有人曾质疑教育部的“三公经费”花费过多,当时教育部的解释称,花费中有大学的拨款,还有学生的奖学金等费用,这是将所有的钱都算在内。   

叶青觉得,教育部的解释并不能解答公众的疑惑,“可以把75所高校列出来,每所高校拿了多少,这个应该可以公开,北大拿多少,清华拿多少,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钱都花到哪里了”。   

吴君亮认为,“三公经费”如果要公开,应该具体到项、到目,这样就比较有利于看清楚。现在几乎所有公开的数字都是一个笼统的总支出,公众并不知道钱都花到哪儿了。   

国税系统领跑三公经费排名   

今年,国税总局三公预算达20.93亿元,虽然这个数字与2012年预算比,减少4010.33万元,但仍占中央本级“三公预算”79.69亿元的四分之一。其中,因公出国(境)费预算1538.05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145040.29万元,公务接待费预算62701.1万元。   

据了解,近3年来,国税总局一直领跑中央三公经费预决算头名,远超其他部门。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93.64亿元。国税总局一家就达21亿元。2011年,国税总局系统“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20.38亿余元。   

“国税总局的情况比较特殊,垂直管理,人员多,开销大。”叶青称,国税总局有这样的花费,其实并不奇怪,“所以很多学者在研究和呼吁,将地税和国税合并。”   

按照叶青的设想,国税和地税合并,最终是要取消地税局,把地税局的一部分功能放到财政厅,另一部分功能合并到国税局。“简单地说,是搞一个税务局,各个税进各个库,地税进地方,国税进中央,用一个队伍,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少很多人员。”   

公开资料显示,国税总局2013年共有四级预算单位4042个,其中一级单位1个,二级单位44个,三级单位644个,四级单位3353个。截至2012年底,国家税务总局系统共有干部职工58.35万人。   

实际上,每年“三公经费”公布后,都有人会问,“三公经费”是否还有压缩的空间,在叶青看来,公车的费用是最容易压缩的。   

1993年叶青开始关注车改,并搜集相关信息。2003年到湖北省统计局上班的第一天,他就拒绝了公车的配备,一直在使用私车。   

他给时代周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车补一个月补助500-1200元,出差实报实销,这样下来一年能节约差不多8万元,“2万是车的钱,3万-4万是司机的钱,还有2万元是保险以及大的维修。”十年下来,叶青节省了80万,“如果全国都采取这样的模式,那么一年下来节约的费用差不多得1000个亿。”   

不过叶青认为,现在公布的公车都是一个假数字,因为里面没有包括司机的花费,“一个司机一年的花费差不多是5万元,如果这部分没有算进去的话,怎么能说这个数字是真实的?”   

“杜绝公车消费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回到30年前,让官员自己解决出行的问题,政府给一定的交通补贴就可以,车改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叶青说。   

而在吴君亮看来,“三公经费”是否能被压缩,如何压缩,都是大家的猜测。根据现有的资料,目前公布的“三公经费”的费用支出是大是小,谁也不知道,因为没有依据,也不知道制定标准,更不知道钱都是怎么花的。   

公开的仍不够细致   

事实上,如何公开“三公经费”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但始终没有行动。“三公经费”最早的公开并不是面向社会公众,而是对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开。   

2003年,广东省两会的时候,对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公开了省市各部门的预算,这是国内最早公开预算的地方部门。   

也正是有了这次公开,全国两会开始对与会代表和委员公开中央各部门的预算。但这种公开,在早期仍比较简单,叶青在参加第十届全国人代会时,每个小组讨论的内容中多了两套各部委的部门预算,“也就两三张表,就写了一年收入支出大概多少,预算拨款的情况如何等。”   

就这样,这种状况持续到2008年,而2008年正好是一个分水岭。当年,深圳市政府首次向普通市民公开部门预算。而在这一年的全国两会上,叶青也看到了很多详细的预算资料,“每个代表每人手中都有七八本预算公开材料。”   

2008年,叶青还首次受邀去上海参加一个研讨会,在该研讨会上公布了一份全国各省市财政透明度排行榜,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第一份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正是这一份一直持续的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为政府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尽管5年过去了,叶青依然记得那次研讨会上热闹场景,“每个与会的专家和老师都在现场发言了,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此后的日子里,叶青和吴君亮一直盼着中央各部门的预算以及“三公经费”能够向社会公众公开,在当时看来,这似乎有点难度。   

2010年5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   

一个多月后的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至此,“三公经费”正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从2010年,“三公经费”正式公开亮相至今,4年过去了,公布的部门越来越多,公布的内容越来越详细,“其实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吴君亮说。   

然而,对于目前各部门公开的数字,吴君亮并不满意,他依然觉得现在的“三公经费”公开的还不够细致。“比如三公经费制定的标准是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公开,还有公务接待是按什么标准,按什么条件,又是怎么开支的,也没有公开。”   

“一些部门的"三公预算"里提到接待费用为整体费用的2%,那么这个2%是怎么制定的,为什么要按这个标准来接待,依据标准是什么等内容,始终还没有交代详细。”吴君亮说。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修订《预算法》,用法律规定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实施细则。”吴君亮这样说。值得一提的是,《预算法》修订一波三折,这部法律的修订曾经列入两届全国人大五年立法规划,但至今仍未出台。(会计师事务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