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确认不当形成的会计差错根据会计确认标准对会计计量产生的影响,可以将会计确认标准分为基本确认和补充确认两大类。与基本确认标准不符的会计差错有:与权责发生制确认时间不符的会计差错,如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不确认实现的收入,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及时调整等人为舞弊、欺诈行为;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不符的会计差错,如账户分类不当、资产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划分的差错等。与补充确认标准不符的会计差错有:与真实性不符的会计差错,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本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商品销售收入的方法确认收入;与合法性不符的会计差错,如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企业将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
(二)会计计量环节形成的会计差错主要包括:与实物数量不符的会计差错,如对发出材料的计量不准确,导致期末存货出现盘盈或盘亏现象,使会计报表发生错报;与计量属性和计时单位不符的会计差错,如接受捐赠或盘盈的固定资产,是以历史成本计价还是以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价等。
(三)会计记录造成的会计差错主要包括:操作性错误,即财务人员操作不当出现的错误,如按错计算器键、算盘误计、眼误或笔误等;技术性错误,即财务人员由于对财务工作的不熟练而造成的会计差错,如凭证填写不准确,小数点错记,红笔运用不当等;习惯性错误,如将“6”错认为“0”等;条件性错误,即由于客观条件不好,如复写纸质量低劣而造成的复写下联字迹不清,或纸质较差发生的字迹变形而造成的错认。
(四)其他原因造成的会计差错主要有:对于经济业务中不确定因素的会计估计差错;由于管理薄弱、基础工作差,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范围不明,而使财务人员犯的错误;由于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会计差错等。来源:会计师事务所
二、会计差错的归纳与更正
(一)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都应当立即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的会计报表尚未编制,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如2006年12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0000元,发现时应做如下会计分录,并调整相关项目:
借:管理费用 1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
(二)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但根据重要性原则,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所以处理方法同(一)。 (责任编辑:京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