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农业生产首先是生物再生产过程,而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系统受到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微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及其综合影响。另一方面,农业又是一种经济再生产过程,还要受到社会需求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制约。因此,农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受到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发生变化。
划分标准:世界上不少农业地理学者和农学者对农业系统进行过划分,划分标准大体上都是根据土地性质、气候、劳动力、资金、风险、经营方式和生产水平等因素划分的。如美国的D.S.惠特尔西1936年提出下列标准:①作物和牲畜的结合;②土地利用的强度;③农场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方式;④农场机械化方式和程度;⑤有关的农业设施的形式及其联系。以后也有一些地理学家指出这套标准存在不足之处,如未包括农场的规模、土地所有制的类型等指标以及缺乏定量尺度。
类型划分:农业系统的分布范围既可大到全世界,也可小到一个农场单位或一种农业耕作制度。划分标准不同,对全世界的农业系统进行的类型划分也不同。例如美国的D.B.格里格于1969年提出全世界可划分 9种农业系统类型:①迁移农业,即轮耕;②亚洲水稻耕作;③草原放牧业;④地中海式农业;⑤西欧和北美的混合经营农业;⑥乳酪业;⑦种植园农业;⑧大牧场;⑨大规模谷物生产。波兰地理学家J.科斯特罗维茨基于1982年则把世界农业系统分为6个一级类型:①传统的粗放农业;②传统的集约化农业;③市场农业;④社会主义农业;⑤高度专业化牲畜饲养业;⑥大庄园式农业。下分20个二级类型和100多个三级类型。
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农业的生产率中包含有自然的生产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同于其他经济部门的特点是:①同一种农业生产项目,由于处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不同肥力的土地上,因而不同的农业生产单位,或同一农业生产单位在不同的生产年度里,以同等量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数量与品质不等的农产品。处在较优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单位,比处在较劣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单位,以同等量的劳动消耗多生产出的农产品,表现为土地的额外产量或土地的级差收入。②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尤其是林业的生产时间长达数年至数十年,因而农业生产的资金周转慢,不能在短期内表现出生产的经济效益。③有的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含水份大,有的产品(如屠宰后的畜产品和水产品)易腐烂,不耐储存和运输,容易造成损失,影响经济效益。④农、林、牧、渔各业的产品往往有多种用途,经过加工后,可以综合利用,增加产品的价值,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