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近日召集部分券商座谈,就新股发行改革以及证监会发行部日常工作回答了券商关心的问题,拟进一步提升发审透明度 反馈意见将向社会公开。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此次座谈虽然只涉及一些技术性问题,但仍然传递了监管层旨在推进IPO进一步市场化和透明度的意图。
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核查发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未来会以案例形式在保代培训期间向外公布。证监会今后会把审核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和初审报告对外公开,只是时间表尚未确定。
另外,证监会还在考虑如何在IPO过程中实施股权激励,如何在再融资中试行储架发行等制度创新,从而减少繁琐的行政审批对市场效率的不利影响。
发审透明度还将上一个台阶
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新股发行改革意见,就已经涉及多项提升发审透明度的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招股书预披露时间提前。这项政策虽然为市场看好,但券商却持不同意见。一线的投行项目组认为招股书预披露提前是双刃剑,提高透明度的同时会使竞争对手获得原本难以获得的信息,对发行人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少部分媒体搞“有偿沉默”,发行人存在花钱消灾的心理。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说,发行人和保荐机构“花钱买平安”的想法是错误的,坚持真实的信息披露才能避免“有偿沉默”问题的泛滥。此前这位负责人曾对本报记者表示,证监会正在考虑将预披露的时间再度提前,最终实现向证监会报送申请材料的同时即对外公开。但他没有透露此项政策何时实施。
上述负责人告诉此次参会的证券公司人士,证监会还将进一步提高IPO发审过程的透明度,未来的趋势是把反馈意见和初审报告都向社会公开,但尚未明确实行时间。另外,证监会也可能对过去发审反馈意见的一些共性问题对外公开。
一位外资投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证监会此举可能是借鉴了香港的监管经验。在香港申请上市,投行可以随时与香港证监会、港交所沟通问询,香港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会即时上网公开,供其他中介机构查询。
有迹象表明,证监会在提高发审效率方面的确是在学习境外同行的经验。境外上市过程的大量沟通是用邮件和电话完成的,但是一直以来国内投行在对证监会反馈意见进行答复时仍然是采取书面形式。项目组经常要专程飞到北京,在荣达快印打印好答复材料后,再亲自送到预审员手中。证监会上述负责人此次表示,建议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尽量多通过邮件与预审员沟通。
在IPO排队企业众多的背景下,审核排期问题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一些券商提出,审核的周期较长的情况下,证监会是否可以允许发行人做一些小型的并购和融资,并对此引起的股权变动是否还需要重新排队做出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