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分析表明,高端群体与低端群体在规模和筹资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从目前的情况看,公司数量和市值规模还将继续向高端群体集中,市场集中度趋于提高,两极分化的格局将会向纵深发展。具体而言,高端群体占据了95%的筹资金额,即使剔除NASDAQ,也达到85%的占比;而低端群体仅占据了1.14%的比例,剔除NASDAQ后的筹资占比也仅为3.22%。市值规模和年均新上市公司的差距也是如此。
2、上市标准日趋灵活和多元化
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调整方向是更加灵活和具有弹性,在盈利能力方面的财务指标趋于降低,但在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方面的规定趋于严格。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能够进入到创业板市场,另一方面也尽量减少了企业上市后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与此同时,创业板上市标准呈多元化之势,除了财务指标外,开始涵盖信息披露标准(如德国)和公司治理标准(如巴西)。上市标准日益体现 "卖者自愿、买者自负"的原则,交易所和监管当局不负责鉴别企业优劣,只监管信息披露质量或公司治理水平,企业可以根据自已愿意支付的信息披露或内部治理成本选择在不同板块融资和上市,企业价值则交给投资者自主判断。
三、创业板运作成功的三大机制
前已述,以NASDAQ为首的7个创业板市场从发展规模、市场表现、筹资能力来讲,是最好的一批群体,是海外创业板运作成功的代表。但不能忽略的是,这7个市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都经历过熊市中的大幅调整或者初创时期的惨淡经营。例如,NASDAQ和AIM的股指在网络泡沫破灭时期均下跌了72%,至今还不及当年高点的50%;KOSDAQ成立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初创期只有2家新上市公司,市值几乎没有变化,交投清淡;JASDAQ经历了日本10多年的经济萧条,同时还在相当长时间里面临着来自东京证交所创业板(MOTHERS)的竞争。但是,这些市场并没有在熊市中倒下,而是在熊市中不断进行变革和调整,最终成长为创业板市场中的高端群体,其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也得以不断发挥。数据显示,2002~2007年间,美国NASDAQ、英国AIM、日本JASDAQ、韩国KOSDAQ、加拿大TSX-V市场等为代表的创业板市场市值增长了105%,成交量增长了117%,大多超出了同期主板市场的增幅。
从这7个市场的发展历程看,持续的规模扩大机制是创业板市场成功运作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良好的流动性维持机制是创业板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则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推力。这三大机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