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组织的有效运行尤其是企业的高效治理来说,内部审计的作用无论从组织上还是制度上都极其重要。从内部审计流程涉及的人员来看,内部审计的委托者、被审计者、审计者、受益者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一,导致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无论从微观上提高管理水平还是宏观上维护经济社会有效运行的角度,内部审计人员都应更好地履行职责,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提高认识
(一)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要有深刻的认识、清醒的定位
首先,要认清内部审计的的目的。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责任下产生的,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考察受托人是否高效、诚信地履行了受托责任,检验受托责任履行的效果。
其次,要认清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内部审计必须具有监督、控制、评价、服务的职能。在不同的阶段或情况下,内部审计的诸项职能会有所偏重。在现阶段,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职能,同时监督、控制和评价职能与之相辅相成,也是不可或缺的。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包括以下方面。
1.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是委托代理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必须全面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侧重于会计监督的含义,内部审计最能发挥对会计的监督作用。
2.控制职能。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职能部门,独立于其他各部门和其他控制系统,是对其他控制的一种再控制,与其他控制形式相比,更具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它是对内部经营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并向管理当局反馈这些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因此,内部审计又是内部控制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
3.评价职能。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掌握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他部门的管理情况和运行业绩。良好的内部审计能够对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单位的某方面或整体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目标和决策进行而进行公正的评价。
4.服务职能。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为管理当局的决策、计划、控制提供依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的日趋合理化,将能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再次,对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内部的定位要有清醒认识。内部审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内部审计只是在制度设计上增加了一道防火墙,对委托人来说能尽量减轻但并不能完全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负面作用,对受托人来说则能通过内部审计尽量客观合理地评价自身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客观上说内部审计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却不能完全克服内部人控制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立审计机构。这种行政命令下的内部审计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要代表国有资产出资者对企业实行监督,另一方面又要代表高层管理者监督其下级。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时主要还是从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的,还没上升到治理的层面。内部审计的治理职能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要有深刻认识
宏观上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法规制度日渐完善,对于经济事项的管理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社会整体氛围意义上的的法治认识尚待提高。
微观来看,委托人、受托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尽科学,授权不清晰不完善导致职责划分不清。
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积极承担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责任,还要有智慧地肩负起改善微观工作环境的重任,帮助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各方面人员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做好内部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