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为英文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首字母缩写,译成汉语就是“首次公开发行”,指一家公司第一次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这里的“社会公众”就是“不特定的投资者”,即在投资者认购股票之前,公司不知道谁会认购,有多少人会认购。一般来讲,投资者数量上如果超过200个,就可以称之为“社会公众”了。由于涉及到的人数众多,因此,中国证监会会对IPO进行干预,要求企业IPO之前必须经过中国证监会的同意、批准。这个同意、批准,拿官方文本中的说法,就是“核准”。“核准”之前,中国证监会要召集7名专家开个会,表决一下,这个会就是“发行审核委员会”,简称“发审会”,参加会议的专家就是“发审委委员”。目前,主板的发审委委员共25名,创业板的发审委委员共35人。
与IPO对应的概念是pre- IPO,即IPO之前的企业的融资行为,如面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这里的“特定的投资者”是指公司在发行股票之前,就知道谁会认购,有多少人会认购,每个投资者认购多少。“特定的投资者”不算是“社会公众”,由于涉及的人数少,利益关系不复杂,企业还没有上市,因此,中国证监会对此不过问,企业在IPO之前想怎么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就可以,只要不违反法律就行,不需要中国证监会的同意、批准。在pre- IPO之前的这些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行为,由于没有针对不特定的投资者,没有针对社会公众,是私下进行的,因此,我们称之为“私募融资”,简称“私募”。
我国为什么要推出创业板市场?
上市公司科大讯飞总裁刘庆峰曾比喻说:“创业企业有两种,一种像边跑边吃草的兔子,另一种像储备了丰富养分的骆驼。创业板推出,就把企业从兔子变成骆驼。”通俗地说,由于创业板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能带来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上亿元左右的巨额资金,使企业在发展的关键起飞阶段储存够充足的资金,能促使企业更加迅猛地发展壮大。
创业者在艰难的创业期,好像在爬坡,爬到半路上,需要有人助推,没有持续的助推力,增长速度肯定放慢,辛苦几年达到的积累可能浪费,有些企业可能死掉。但是,如果有了创业板,能够给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给爬坡的企业以助推力,企业就会很快爬过这道坡,进行快速前进的平坦大道。
金山公司的总裁求伯君曾经说过,它的企业当初因为缺钱,没有将WPS及时升级,即使有了WPS97,也无实力再次升级,最后只能将中国庞大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拱手相让。假如有创业板,求伯君不会输,求伯君就会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